成华东区医院: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。多数肿瘤患者一经确诊已非早期,大多数为中晚期,对于他们都必须长时间、不间断地治疗,以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,去除复发因素,减少转移机会,乃至根除。中医药治疗肿瘤无明显的毒副作用,完全可以长达数年的连续服用,但必须是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,或攻之,或补之,或攻补兼施,切不可“千篇一律”。
肿瘤为患,既有“正虚”的一面,也有“邪实(块)”的一面,多为虚实兼杂之疾。临证之时,常须诸法合用,攻补兼施,单用一法,难以奏效。
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,有两种不同的观点。一种主张以“攻”为主,认为肿瘤是“邪”,“邪”消“正”就能自然恢复;另一种则主张用“补”,认为“邪”由虚生,“攻”只能令正更虚,应该用“补”,使“正”盛“邪”自退。
我院认为:对肿瘤的治疗要全面考虑“正”“邪”两个方面,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,是在不断地变化。
临床上“邪”、“正”、“虚”、“实”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,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,“虚则补之”,“实则攻之”,辨证施治。攻邪要顾护正气,补虚要考虑到邪气,要“补不碍邪,攻不伤正。”
中医里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有哪些?
扶正祛邪法
祖国医学把正气虚损看成是肿瘤形成的一个内部因素,认为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“积之成者,正气不足,而后邪气踞之。”这同免疫功能失调与肿瘤病因的现代论述是相似的。
肿瘤患者大多病程日久,且经过手术或放、化治疗,身体虚弱,正气已损,此当扶正为主,切忌专攻不补,勿犯虚虚之戒。根据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的偏重不同,灵活随证施药。常用的有:红参、西洋参、太子参、党参、黄芪、泡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淮山药、五味子、莲米、生地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北沙参、麦冬、天冬、枸杞、玉竹、石斛、当归、肉桂、附子,阿胶、补骨脂、淫羊藿、元肉、菌灵芝、女贞子、旱莲草等。中药扶正法的运用,不仅对化学药物的影响引起的白细胞减少、脏器功能损害等,起到保护和恢复的作用,并能增强自身免疫机制,以发挥自身免疫治疗的作用。
解毒消肿法
适用于毒邪内蕴,或情志不畅,郁久化火,或放、化疗后导致的热毒损伤,或感染引起的内热瘀结等症。常用的解毒消肿药有: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、苦参、龙胆草、夏枯草、鱼腥草、板兰根、紫草、蒲公英、黄连、大黄、黄芩等。
活血化瘀法
中医认为,“气为血帅”,“气行则血行”,肿瘤的形成与气虚、气滞、血瘀内生、久瘀成块有关。活血逐瘀法是中医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三棱、莪术、三七、丹参、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当归、丹皮、赤芍等活血逐瘀之品。
通络化结法
经络瘀阻不通,气血津液运行不畅,凝久瘀积而成块瘤。通络化结药有较强的抗瘤散结消肿的功效。全蝎、蜂房、蛰虫、地龙、水蛭、蜈蚣、蝉蜕等是常用的通络化结药。
行气散结法
中医认为,情志失调,气机阻滞,气血津液运行受阻,久而积聚成块,肿瘤由生。调理气机,理气散结,有助于消肿散积。常用的有郁金、青皮、瓜壳、香附、橘核、五灵脂、枳壳(实)、延胡索、川楝子、大腹皮等行气散结药。
化痰软坚法
中医认为,情志失调,气机阻滞,气血津液运行受阻,久而积聚成块,肿瘤由生。调理气机,理气散结,有助于消肿散积。常用的有郁金、青皮、瓜壳、香附、橘核、五灵脂、枳壳(实)、延胡索、川楝子、大腹皮等行气散结药。
攻坚破积法
中医治疗瘕积块有“结者散之”、“坚者消之”之说,实践证明,破结攻坚药有很强的抗瘤消肿作用。常用穿山甲、鳖甲、大黄、黄药子、鸡内金、牡蛎、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,随证运用。
成华东区医院:中医消瘤是以“肿瘤”和“机体”两个方面来展开治疗,攻补兼施,快速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,防止肿瘤细胞到处转移,才能使患者病情稳定,症状缓解或消失。健全患者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,阴阳平衡,自身机体抗肿瘤能力恢复,才能从根本上使病情得到稳定,与瘤共存。
在这种核心治疗方针的指导下,针对性治疗,尊重个体差异,标本兼顾治疗,既能减轻改善患者当前出现的症状问题,也可以让瘤体逐步缩小,病情稳定,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。
(图片源于摄图网,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