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、瘀、毒是三个重要的概念,它们不仅揭示了肿瘤病理变化的深层次原因,也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与治疗。今天,成华东区医院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中医中的虚、瘀、毒究竟指的是什么。

image.png 

【虚】

中医所谓的“虚”,并非指物质上的缺乏,而是指人体正气不足,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出的证候。正气,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理功能及抗病能力的总称,包括气、血、阴、阳等多个方面。当正气不足时,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表现,如面色不华、精神疲惫、气短音低、自汗盗汗、头晕眼花、心悸失眠、饮食减少等。

虚证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,可以是先天禀赋不足,也可以是后天失调,如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情志内伤、久病耗损等。根据虚损的具体脏腑和气血阴阳的不同,虚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类型。

image.png 

【瘀】

中医的“瘀”,指的是血液运行不畅,在体内发生瘀积凝滞的病理状态。瘀血一旦形成,就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,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疼痛、肿胀、青紫等症状。瘀证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,可以是外伤导致血脉破损,也可以是情志内伤、久病不愈等因素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。

image.png 

【痰】

成华东区医院:关于“痰”,中医与西医的概念不一样,西医认为,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,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;而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,并有“怪病皆责之于痰”,“百病皆因痰作祟”之说。中医学所说的痰,是指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,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。

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。有形之痰,是指视之可见、触之可及、闻之有声的痰;无形之痰,是指视之不见、触之不及、闻之无声、只见其症、不见其形的痰。我们常说的“痰湿重”属于中医无形之痰。

中医学中,若痰在心脑,患者便会出现眩晕、心悸、胸闷、心慌;痰在四肢,阻滞四肢的气机和经络,出现肢体麻木;痰在血管,血液粘稠,血脂高,血糖高,容易长斑块,冠心病等。

image.png 

【毒】

中医所谓的“毒”,是一个广义的概念,涵盖了所有能够对人体造成损害、引发疾病的因素。这些因素可以是外来的病邪,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,也可以是人体内部产生的病理产物,如瘀血、痰饮等。此外,中医还认为某些致病力强的外来病邪,如瘟疫、疔疮等,也可以称之为毒。

毒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病急骤、病情重笃、变化多端。当人体遭到毒邪侵袭时,脏腑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,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。因此,中医在治疗毒邪所致肿瘤时,往往采用清热解毒、排毒散结等方法,以清除体内的毒邪,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
在中医临床中,成华东区医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,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,准确判断病机的虚实寒热、瘀毒所在,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通过调理气血、扶正祛邪、活血化瘀、解毒散结等方法,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。

(图片源于摄图网,侵删)